注册 登录
武术藏经阁 返回首页

鐵冰心的个人空间 http://www.wushu001.cn/?244269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經圖解(下)

已有 407 次阅读2018-5-1 15:11

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經圖解(下)
    前部易筋經十二式,雖注重氣力相隨,但以力為主,剛多柔少,即以力行氣之法。練習成功之後,雖可氣力相隨,但欲其遍及全身,而無所阻,尚難如願以償。欲達到此種境界,必須續練此後部,但不能人手即練後部,因此部功夫,完全注重運行氣力於肌內,以充實全身筋肉,而不在增加實力。所以實力不足之人,即算強練,其效也甚微。先練前部再練後部,於純柔之中求運行之道,易於入手,且收效神速。


 第一式 

    盤膝而坐,右腳加於左大腿上,左腳從右腿外扳起,以左腳背加於右大腿上,兩足心皆向上,此為雙盤坐法。初時不易做到,可散盤。坐時身宜正直,不能有所依傍。兩手緊握成拳,四指屈於內,大拇指護其外。兩拳放於膝上,不可稍微用力。雙目微閉,閉口,舌抵上齶。冥心屏息,全身放鬆。惟將精氣神三者,用意想之法注於丹田,凝思存神,日久自見功效(圖1)。山中人案:即是意守丹田。

要點:此式在未行功前,心中雜念一時不易消滅,故先用此法,然後行功,自無妨礙。

 
第二式 

    行第一式約一炊時(注),再行第二式。盤坐如前,兩足不放開,身體不動,惟兩手握拳之指徐徐放開舒直。然後兩臂緩緩從兩旁舉起,掌心向上,舉至與肩平,屈臂內引,由頭上抄至身後,同時翻腕使掌心向前,大拇指在下,至玉枕穴後時,兩手漸漸接合,十指交叉抱頭,兩手掌根按於耳門穴之上。抱時不宜用有形之力,頭略後仰,胸稍前突。惟在兩手動作之際,全身各部不可稍有震動,意守丹田;抱頭後,略停頓,即提氣上升,意想一口氣由丹田而起,經過臍輪,上達心包,而過喉結,直至頂門。停留片刻,再使其由頂門向後轉下,經玉枕穴由頸椎而下,過尾閭抄至海底,再轉上而回丹田。初行時,不過是意想,氣力必不遵此途徑而運行自在。惟練習日久,自有成效。行功時,須一切純任自然,不可稍有勉強,亦不可貪功(圖2)。山中人案:即是小周天,但卻由任脈上,督脈下,與道家氣功常用的路綫相反。
 
  要點:此式乃使氣力轉運循環之法。頂門百會為首部要區,而臍下丹田為內腑寶庫,故氣升貯於百會,氣降歸於丹田,一升一降,即周天循環之道,一起一伏,為陰陽造化之機。乃先天之靜穆,而至後天之生機。練時,循環三度而停止。乃將雙手放開,握拳收至兩膝上,回復原狀。
 
第三式 
 
行第二式畢,將圈盤之腿徐徐放開,略休息,使腿部筋骨得以舒展,氣血不至壅阻。但休息時,心神猶須寧靜,切不可起絲毫雜念。一炊時後,再將兩足徐徐前伸,至腿部平直為度。兩腿緊並,足心向前,足尖向上。再將上身徐徐下俯,兩手從兩旁抄向前方。抄至足部時,交叉十指,收住兩足。兩足用力前挺,兩手向後拉引,方為得力,腰背兩部因此緊張。成此姿勢後,將貯留在丹田之氣運於肩腰臍部。初時僅是意想,日久功深,氣力可隨之俱到。行一炊時,然後徐徐放開,回復原狀(圖3)。山中人案:即是坐式八段錦「低頭攀足頻」一式。
 
  要點:此式乃充實軟襠各部之法,其主要之處在乎腰閭。因此部在人身各部之中為最軟弱,氣力最不易貫注,故行時必須俯身至極度,始能使腰部筋肉緊張,氣力較易達到。勤加練習,自有妙用。惟身體起落時,務當徐緩,切不可左右擺動,以亂其神、散其氣,是為最要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第四式 
 
    行第三式畢,略休息,續行第四式。先將兩腳徐徐雙盤起,上身切忌前後左右搖動。坐定後,寧神一志,注氣於丹田,排除雜念。稍休息,兩手徐徐翻腕,掌心向外。兩臂從左右兩側緩緩上舉,至頂門上相合,交叉十指,再向前翻腕,使掌心向上,兩掌用力上托。托時運氣使丹田向上提起,氣轉至兩臂,達於指掌。也用以意役神、以神役氣之法,並無有形動作,惟意念專注。行此式亦以一炊時為度,然後徐徐鬆手,兩臂仍從兩旁落下,運氣下降,回復原狀(圖4)。
    山中人案:即是坐式八段錦「叉手雙虛托」一式。

    要點:此式乃行氣於臂指之法,比前三式難。因臂部肌肉堅實,氣不易行。如欲練至意到氣到、氣到力隨之境,非短時間可能。所以須盤坐而行,固實其下盤。手於頂門,可使全身上提正直得勢,氣易上達,不至中途多有阻礙。兩手動作之時,務須徐緩而固其神氣,不可粗率。

第五式 

    行第四式畢,將所盤兩足徐徐放開,向前伸直。兩足相並,足心向前,足尖向上,與第三式起手相同,略休息,即行第五式。兩手由兩側下面徐徐移向後面,兩手背貼緊於尾閭兩旁,不可鬆浮。兩肩用力向前逼擊、向上聳,務必使肩背筋肉緊張異常,然後用意想之法,運氣使肩背充實。初時行之不易,久後自然純熟。行此式以一炊時為度。然後徐徐收回雙手,回復原狀(圖5)。

  要點:肩背等部,骨多筋雜,皮肉極薄而堅實異常,故氣力不易運行,收效遲緩。必下苦功,方可有成。
 
第六式 
 
    行第五式畢,略休息,續行第六式。兩足收回成雙盤之勢。兩足動作時,上身不可搖動。坐定後,兩手從兩旁移至臍下,兩手相合,交叉十指,翻腕向內,以掌心捧住小腹。初時並不用力,冥心存思,然後運氣由丹田注於腎囊,以活動外腎。略停,乃提氣上升回原處,意念似欲將兩外腎吸入腹中。提氣上升的同時,兩手心亦漸漸用力,略向上摩起。略停,再運氣注於腎囊(即陰囊)。如此升降各十二度而功畢(圖6)。 

  要點:腎囊為人身最重要之物,此式功夫專練收斂外腎之法。初練時必難,然練習日久即易活動,反比運氣於肩背容易。此功成,敵欲取我下部而制我於死地,亦無從下手。
 
第七式 
 
    行第六式畢,略休息,續行第七式。上身及兩腿完全不動,兩手則從小腹徐徐撤下,移向兩腿側,按於腿上,大拇指在內,指尖向前,不宜過分用力,但求能相貼合。心神既定後,兩臂徐徐用力下注,意欲將上身向上升起,惟並非有形動作。同時提氣上升,使之充於胸廓,停滯不動,曆一呼吸之久。意念再將氣按原路降下,停於丹田,而兩臂之力亦同時鬆弛,回復原狀。再隔一呼吸時,再提氣上升如前,如此升降各十二度為止。此式功夫雖不甚難,但初入手時亦不免有所阻礙,須經苦練,方能升降自如(圖7)。

  要點:此式功夫乃充實胸廓之法,運氣於內,故較行於筋膜之間為易。惟運行雖易,而停滯一事,極為繁難,若神氣未能完固之人,決難達於此境地,此即道家所說的凝神鑄氣之法。初人手時,未能久停,以後可逐漸加長。

第八式

    行第七式畢,即就原式休息片刻,調和氣力,使之稍弛展,續行第八式。此式上身與兩足皆不動,惟將兩手提起,使其離開,徐徐向前移去,繞至兩腳心上面,左掌心緊按右足心,右掌心緊按左足心。大拇指在內,指尖相對,兩肘微曲,臂部不用十分氣力,以手心與足心貼合為度。略停頓,兩臂稍微用力撐住,同時意念將氣從丹田中運出,使之從下抄左,轉上繞右向下,回至丹田,在臍四周繞一圓圈。如此運行一周即後休息,一呼一吸後再運行,以九度為止。若為女子,則宜自右而左(圖8)。


  要點:此式乃練氣充實肚腹之法,兼及於腰腎之前部。行時宜先鼓足氣,使之略停滯,然後再運之循行。惟在運行之時,外表不宜顯露有形動作,如身體動搖等;內部亦不宜有屏氣掙力之象,須純任自然。初時未必盡如意,久之必可成功。
          
 
第九式  

    行第八式畢,仍就雙盤坐原勢,略休息。上身與腿足完全不動,惟兩手徐徐移至側面。休息約三個呼吸時,續行第九式。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臂舉起至左肩上,用手掌搭於肩上,掌心按於肩窩穴上,五指則在肩後,右臂緊貼於胸前。再將左手從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臂舉起,左掌心按住右肩窩穴,左臂緊貼於右臂外側,用力緩緩拿緊,使肩背筋肉緊張至極度。同時運用丹田之氣,使之上升,而充實其肩背內部。初時決難氣隨神到,但宜用意想之法行之,日久自能運行無阻(圖9)。


  要點:此式為行氣於肩背之法,肩背以筋雜肉薄之故,氣力不易運到,要多加練習。而此後部練法對於肩背的練法尤多,即是此故。

      


 

第十式

    行第九式畢,左手徐徐放下,按於床板上,右手再落下按於床板上。然後將圈盤之腿徐徐放開,向前伸直。略休息,續行第十式。將兩腳收回,屈膝而跪,兩腿緊緊相靠,腳背貼於床板上,臀部坐於小腿上,尾閭緊靠兩腿。上身略向後仰,頭正目前視。經此一番動作,心神必散,故須休息片刻,收攝心神。心神一定,則徐徐將兩手從側面抄至前下方,屈臂向上舉起,至心窩旁兩乳下為度。將兩掌輕輕按於肋上,兩肘用力略後引,此非有形動作。按完後,意念即將氣提升,意想使之充滿於兩乳,停滯不動。歷一呼吸之久,仍從原路使之下降,如此升降各九度而止(圖10)。


    要點:胸前部分穴位眾多,若不練氣使之充實,最易為外力所傷。此式與第六式同等重要。

第十一式

    行第十式畢,即就原式休息片刻,兩手徐徐下垂於身旁,稍稍舒展身體,續行第十一式。先將兩手稍舉起,徐徐移向前面,至膝蓋之上,右掌心按於右膝蓋,左掌心按於左膝蓋。大拇指在內,指尖向前,兩臂稍用力撐拄,上身向後倚靠,頭後仰至極度。心神既定後,將氣提之上升,經臍輪、心坎等部而向上起,至喉部而停留不動,使喉部充實。如此歷一呼吸時,仍將氣下降,停於丹田;再經一呼吸時,再運氣上升而充注於喉結。如此升降各九次,上身徐徐坐直,頭亦下俯,兩手收回兩側,回復原狀(圖11)。 


  要點:雖有筋肉護於喉結,但極薄弱,故此部極易受傷。若能運氣於喉,而充實內部,功夫精純時,快刀快劍亦不足損其毫髮(前人所說有點誇張)。惟此部功夫,極不易練成。

第十二式

    行第十一式畢,將上身抬起,兩足徐徐舒展直伸於前,略休息,即收起兩足盤坐成雙盤式。然後,須冥目靜心,收攝心神。心神定後,將兩手移至前方,上下用力,右手在下,左手在上,掌心相合。然後用力將左掌自左而右用力旋摩七十二度。再翻轉兩手,使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用右掌之力,自右而左用力旋摩七十二度。此時掌心熱如火發,乃將兩掌移貼後腰,先由外轉內,旋摩七十二度;再由內而外,亦旋摩七十二度。則此段功夫完畢。仍收回兩手,成第一式盤坐之勢(圖12)。


  要點:此十二式功夫,皆係坐行之法,甚不易行,且久坐傷精,為行功十八傷之一。故此式摩腰以養其精,則氣足不傷己身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完)
注釋:

一炊時:就是從做飯到吃完這頓飯的所用的時間。按古代平民家的生活,按照這個標準計算,大致在半小時至一小時上下。


路过

鸡蛋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发表评论 评论 (1 个评论)

回复 鐵冰心 2018-5-1 15:17
鐵冰心註:此非真正「二十四式易筋經」...
只把站功十二加坐功十二而称为廿四式而矣。

facelist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注册

淘宝优惠券查询系统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武术藏经阁 ( 湘ICP备08102456号-1 )

GMT+8, 2024-5-19 07:32 , Processed in 0.033291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