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册 登录
武术藏经阁 返回首页

鐵冰心的个人空间 http://www.wushu001.cn/?244269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經圖解(上)

已有 391 次阅读2018-5-1 15:08

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經圖解(上) 
          易筋經是一種以強身壯力為主的鍛煉方法,「易」有變易的意思,「筋」指筋脈。它的主要特點是動靜結合,內靜以修心調息,外動以強筋壯骨。 

 

易筋經(清代版本)

易筋經健身之法,首見於《易筋經》,該書據近人考證為明代天臺紫凝道人於天啟四年(1624年)撰成。

 易筋經包括內功和外功兩種鍛練方法,各有12勢。

    此部易筋經所列各法,即俗傳外功易筋經。共有十二式,每式動作不同,各有其妙處,宜於清晨薄暮之時,在空曠清潔之地練習。待十二式行畢,即從第一式復習,周而復始,晨夕各三次。一年之後,則精神萎頓者立可振作。而精神健旺者則實力增加,神完氣足,有易筋換骨之妙。但須每日行功,不可間斷,方有效驗。

 

第一式

面向東而立,兩足平行分開,相距一尺左右。凝神調息,排除雜念,蓄氣於腹,毋使走泄。頭向上微抬,閉口,舌抵上齶。兩目向前視,不可瞬眨。然後將兩手折腕昂起,使掌心向下,指尖向前,再緩緩略屈肘關節,將手提起至腰部稍下處為度。兩手雖上提,兩臂之氣力必須下注,如按雀躍之狀。略停,兩手十指向上翹起,掌根則運力向下捺,行時須極緩,至極度後,再停頓片刻,放下手指,提起掌根,回復原狀。如此一翹一按為一度,行四十九度(圖1)。

    要點:此式名混元一氣式,乃先天之象。一翹一捺,得乎動機。停頓貫氣,得乎靜定。動靜相因,而陰陽判,萬物生。以下各式,皆由此式化生。行時宜全神貫注於指掌之間,不可相離。日久之後,則氣隨神到,而連於內,力由氣生,而行於外,內外相合。兩手上提時,切不可上過於腰,否則非但不得其益,且有損於筋骨,切記!


     

 

第二式 

    前功已畢,則將氣力收起,回復原狀,舒展全身筋骨,以免過勞。行第二式時,先將兩足並緊,全身正立,蓄氣閉口,昂頭睜目,與第一式完全相同。兩手握拳,惟大拇指伸直,握拳極鬆。握完,拳置於大腿前,拳心與腿面相貼,兩大拇指遙遙相對,略停頓,兩手大拇指向上翹起至極度,同時兩手其餘各指用全力緊握。兩臂之力須下注,切不可有絲毫提勁。略停片刻,兩大拇指徐徐放下,餘指慢慢鬆開,回復原狀。兩臂宜用提勁,使氣力上收。如此一緊一鬆為一度,行四十九度(圖2)。

  要點:此式偽本有將兩拳貼置於大腿兩旁,而大指向前,殊不得勢,則氣力不充,精神渙散。至於翹指時,手指不可提勁,則氣力得以下注,而貫注於拳指之間。拳則愈握愈緊,指愈翹愈高。行此式時,緊時氣力下注,鬆時氣力上提,以氣行力,則內外無不流通,此為人身相連之故。
 
第三式 

    略休息,再行第三式。正立如前,兩足平行分開,相距一尺。腿部運力下注,不可稍有輕浮。昂頭睜目,口閉牙接,蓄氣於腹,與第二式同。兩手大拇指屈於掌心,餘下四指緊握大拇指。兩臂垂直,雙拳置大腿兩側,拳心貼腿,拳背向外,臂部不用力,拳握得極鬆。略停,將兩拳緩握至極度,同時運力於手臂,使之下注,即用力將兩臂挺直,氣力易達於拳指之間。略停,緩收臂力,放鬆拳指,回復原狀。如此一緊一鬆,行四十九度。(圖3)。
 
  要點:此式主力之點,在於拳臂。行氣之法,一提一注,固與上式相同,但其不同之處又在於上式並足,此式則分開;上式伸大指,此式屈握大指,皆各有其用意。兩足分開,則下盤牢固,不易搖動。握拇指於掌中,所以實拳心而易於著力。臂向下挺而突其肘節,所以使全臂之氣力下注於拳。而各式之動作相差無幾,在功效上則差異甚大。行功之際,除動作之外,尤須注意神氣貫注,務使精神氣力融會一起,連則全連,斂則全斂。若精神氣力不相融,雖練百年,亦是無益。
 
第四式 
 
    接第三式,休息片刻,舒展筋骨。先全身正立,兩足緊並,用兩腿之力下注,以固下盤。然後兩大拇指屈置掌中,其餘四指握拳。兩拳由前向上舉起,以平肩為度。拳心相對,虎口向上,兩拳距離與肩同寬。上舉時,兩臂宜直,上身切忌動搖。略停,運力緊握拳至極度,兩臂同時向前伸,氣力完全前注。停頓片刻,將拳放鬆,收回兩臂的伸勁。伸出時,切忌左右動盪。如此一握一鬆為一度,行四十九度(圖4)。
 
    要點:此式乃注氣平行之法,使氣力進則注於拳臂,退則流行於肩背。握拳伸臂,兩肩必向前探出,肩向前探,背部之筋肉勢必緊張,此時氣力完全前透,待鬆手收力,全部筋肉完全鬆弛,氣力亦因退行流注於肩背各部。此式最忌用力時兩拳左右動盪,否則全身之氣力不能專注於前,而旁行散亂,行之非但無益,反而有害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第五式 

    接上式,略事休息。全身正立,兩足緊並,昂頭睜目,閉口咬齒,凝神蓄氣,如第一式。兩手鬆握拳,翻拳向外,徐徐從兩旁舉起,豎於頭上,拳心相對,虎口相後,肘微彎。兩臂須離開耳際一寸,切不可緊貼。兩臂上舉時,兩足即隨之踮起,腳跟離地一寸左右。略停,兩拳緊握,兩臂蓄力向下挫,似拉住鐵杠,將身上收之狀,同時兩腳跟乘勢向上舉起至極度。停頓片刻,兩拳徐徐放鬆,收回氣力,兩腳跟緩緩放下,仍離地一寸左右。如此一起一落為一度,行四十九度(圖5)。
 
  要點:此式乃將氣力流注於全身之法。舉踵踮趾,則腿胯等處必氣力貫注而後堅實。若氣力不注,則腿胯虛浮,勢必全身動搖,不能直立,難於行功。至於兩臂上舉,是欲使肩背胸脅腰腹等處筋肉處處緊張,以便氣力易於流注進退。此式最須注意在緊握雙拳之際,下挫其臂。下挫是運其兩臂之全力,向下挫去,並非真令兩臂做此動作,而是運意使氣力之法。特別注意的是,兩腳跟起落務須徐緩,切忌猛烈,否則受震盪,足以影響大腦和心臟,為害甚烈。
 
第六式 
 
    接上式,略事休息。全身正立,昂頭睜目,閉口蓄氣如前。兩足平行分開,相距一尺左右,兩手各以四指握拳,再將拇指放於外,握時須鬆弛,不可過緊。然後兩臂從兩側舉起,拳心向上,至臂平直時屈肘,豎起上臂,至拳面正對兩耳,離耳一寸許,拳心向肩尖。略停,徐徐握緊拳至極度,前臂用力向內折,上臂用力向上抬。略停頓,即徐徐放開,回復原狀。如此一鬆一緊為一度,行四十九度(圖6)。

  要點:此式乃運使氣力,進而流注於臂肘指節之間,退而流注於肩背胸廓之部。小臂內折,則筋肉緊張,氣力易於前達;大臂上抬,氣力易於在胸背流行,內臟器官必因而舒伸。行功時,上身不可動搖,兩臂切忌震盪。
 
第七式 

    接上式,略休息。兩足緊並,全身直立,昂頭睜目,閉口蓄氣。兩手各將四指握在裏面,大拇指扣於外,鬆握拳,由前向上提起。提至肩前,略停片刻,即運力於臂,徐徐向左右分去,至拳與肩平。拳心向下,上身略向後仰,但不可過度。兩臂分開後,兩足尖徐徐抬起,離地一寸許,同時將拳徐徐握緊,鼻中吸盡一口清氣,再將足尖輕輕放下,兩拳緩緩放開,同時從口中吐出濁氣,回復原狀。如此共行四十九度(圖7)。
 
要點:此式乃運使七力旁行之法,兼調內腑。伸臂握拳,以增氣力。一呼一吸,調理內腑,即吐濁納清之意。故行時上身必須後仰,才可使胸廓開展,儘量呼吸。至於足尖上抬,乃使下盤穩固之意,氣力貫注,而不動搖。
 
第八式
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
    接上式,略休息。此式
與第四式大同小異,即並足正立,昂頭睜目,閉口蓄氣。兩大拇指先屈於掌心,餘下雙手各四指握其外,鬆握拳。拳由前向上舉起,至與肩平,虎口向上,拳心相對,兩拳相距約二三寸。兩拳上舉時,兩腳跟徐徐提起,離地約二寸。然後兩拳用力徐徐握緊至極度,略停,再徐徐放下,兩腳跟也輕輕放下,著地時要極輕。如此一緊一鬆為一度,行四十九度(圖8)。

    要點:此式練空中懸動,使氣力流注於上下各部。與第四式不同之處,在於兩拳距離遠近,及舉踵與不舉踵。握緊雙拳後,兩臂向外分,至與肩膀寬度相等,至放鬆時徐徐合攏。此式最難點在於不可使身前俯後仰,下盤要穩固。
 
第九式 
 
    接上式,略休息。全身直立,頭正目前視,上身須直,閉口蓄氣如前。兩足緊並,兩大拇指屈置掌心,其餘四指握其外,鬆握拳。兩拳從下向上從正前方提起,至腹前,屈兩臂向上翻起,拳心向外,兩拳面斜向鼻尖兩旁,屈肘,兩拳相距三寸許。然後徐徐握緊兩拳至極度,同時前臂用力向內翻轉,上臂用力向前逼擊,肘向後分引,全身同時用力,略停頓,徐徐放鬆雙拳,收回全身氣力,回復原狀。如此一鬆一緊為一度,行四十九度(圖9)。

  要點:此式在翻轉向上時,宜似握千鈞重物向上翻提之狀,雖手中並未有物,心中當是如此。此式偽本錯處甚多,且與第六式混為一談,貽誤世人。此式與第六式不同之處當詳細參看,亦不難領悟。
 
第十式 
 
    接上式,略休息。正立如前,兩足並緊,昂頭睜目,閉口蓄氣。兩大拇指屈置掌心,餘下各指鬆握拳。虎口貼腿,拳心向後,兩臂從前面舉起至與肩平,運肘力向左右分,至與肩平,同時兩臂向上豎起舉直。此時兩臂與肩成一「山」字形,拳心向前,虎口向兩耳。略停頓,兩拳徐徐緊握至極度,同時兩臂用力向上托,如手托千斤之勢。兩肘向外逼出,如欲使之合湊。但皆用虛力,並非有形動作。如此略停片刻,即徐徐鬆手。如此一鬆一緊為一度,行四十九度(圖10)。
 
  要點:此式乃練氣力之上行,除握拳外,其餘皆非有形動作,是以意使力之法。即拳家所說「意神到而力隨之」。坊間俗本,皆演有形動作,則易勢亂神散,而無收效,學者當明辨。
 
第十一式 
 
    接上式,略休息。全身正立,兩足緊並,昂頭睜目,閉口蓄氣如前。兩手各將四指屈置掌心,拇指護其外,鬆握拳。然後臂用力,拳向上提,置於小腹之前、肚臍兩側。肘微屈,虎口斜對,拳面向下,拳心向內,拳距腹一寸許。略停頓,每手四指徐徐緊握至極度,兩拇指用力上翹,愈高愈妙。兩臂雖無動作,但氣力須上提,不可下注,似提千鈞重物。稍停頓,拇指徐徐放下,其餘各指亦放鬆,兩臂氣力緩緩下注。如此一緊一鬆為一度,共行九度(圖11)。

  要點:此式乃運氣升降之法。緊握時,以鼻吸入清氣一口。放鬆時,口中吐出濁氣一口。惟須行之徐緩,吸須吸盡,吐須吐盡,切不可失調和而中間停頓,致內部受到意外震激。運力上提本為無形動作,兩肩切不可向上聳起,是為至要。
 
第十二式 
 
    接上式,略休息。兩足緊並,昂頭睜目,閉口蓄氣如前。兩臂直垂,指尖向下,掌心向前。然後兩臂徐徐從前面舉起,至與肩平,大拇指在外,掌心向天,兩手相距與肩同寬。兩手上舉時,兩腳跟也同時升起,至離地二寸。略停頓,兩手徐徐放下,兩踵亦輕輕落地。如此起落各行十二度,再舉掌如前,手掌上抬,肘即向下紮。同時兩腳跟提起,再輕輕恢復原狀。腳跟落地後,即將足趾上翹至離地一寸。如此行十二度,全功畢(圖12)。

  要點:此式乃舒展全身筋絡血脈之法。以上十一式功夫雖各有功效,但行時氣力不免偏注,故必須用此式調合,使氣力貫注全身,無太過或不及,猶如打拳後必散步休息。綜上述十二式功夫,每日勤習,則三年後必可有成,氣力相隨無往而不可。
 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未完)

路过

鸡蛋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发表评论 评论 (1 个评论)

回复 鐵冰心 2018-5-1 15:17
鐵冰心註:此非真正「二十四式易筋經」...
只把站功十二加坐功十二而称为廿四式而矣。

facelist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注册

淘宝优惠券查询系统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武术藏经阁 ( 湘ICP备08102456号-1 )

GMT+8, 2024-5-19 10:25 , Processed in 0.036324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